幼儿教育主要是培养3-7岁年龄阶段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知识、人际关系都处于认知的层面。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正确的教育十分关键,这是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1.广义的幼儿教育
广义的幼儿教育,包括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幼儿教育。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幼儿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幼儿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幼儿等等。
2.狭义的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是指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事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二)幼儿教育的实质
幼儿教育是一种为幼儿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启蒙教育。
1.幼儿教育的本质
幼儿教育不是一项应试教育,它是孩子学习的乐园,孩子成长的天地。幼儿教育不能因为教育而教育。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可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幼儿园及社会早教等机构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坚持幼儿教育的本质内容,积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学习中也能体会快乐。 2.幼儿教育的基本要素
幼儿教育活动的完成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者——家长、幼儿教师;受教育者——幼儿;教育措施。
幼儿教育者是构成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儿童大脑构建的关键塑造者。家长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幼儿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其自身的一些发育基础和关键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又可称为教育资料。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在幼儿不同的时期条件下,教育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教育内容也必须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玩具及教育辅助材料等。
(三)幼儿教育的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阶段,能够使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大脑机能得到健全发展。韦钰院士讲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决策者。这就是说,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情商,而且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下一代。
1.幼儿教育的几大误区
过分宠爱: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过多管制: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尤其是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2.幼儿教育素质结构
幼儿不可或缺的素质,分别是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又相互联系,能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只有深入了解素质结构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总之,人的发展,是脑不断建构的过程,教育就是在塑造学习者的脑。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提出:脑的发展发育都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就是教育最大的、最根本的规律。